Show newer

因为改了豆瓣万里归途的评分和短评,被管理员警告了。主旋律牵扯到意识形态啦

你们有没有发现,遵守排队间隔1米,这个规定反而没人遵守,也是最大的漏洞

元宝 boosted

人的一生至少要有十六个家庭,分别是:原生家庭、土耳其家庭、阿根廷家庭、Apple One 家庭、1Password 家庭、Microsoft 365 家庭、Netflix 家庭、Spotify 家庭、YouTube Premium 家庭、SetApp 家庭、Nintendo Switch 家庭、Prime Video 家庭、Disney+ 家庭、HBO Max 家庭、Hulu 家庭、Steam家庭

是时候作出选择了,那么代价是什么呢

落枕神烦,痛了两天了。今天自己麻溜的贴了膏药

终于混到了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

元宝 boosted

2019年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2020年的《我和我的家乡》,2021年的《我和我的父辈》,2022年《我和我的青春》。实际情况是《我和我的口罩》、《我和我的核酸》、《我和我的健康码》。

我这工位的信号好烂啊,同事打个电话上来,断线三次。期望回到有落地窗的办公室里

元宝 boosted

《旧闻评论|三亚不能批评吗?(舆论手札)》

报道三亚,批评三亚,并不等于不理解、不支持、不相信三亚。批判文在三亚疫情舆论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,真正“不理解”“不支持”“不相信”三亚的是恰恰是批判文体现的思路,它将游客与三亚、岛内与岛外对立起来,这种自我封闭的岛民心态亟待破除。
...

阅读全文:🔗 chinadigitaltimes.net/chinese/

#中国数字时代

元宝 boosted

几年前看陈晓楠在一席讲一个故事。冷暖人生节目组曾经收到一位上海郊区老人的来信,信中说他是台湾留在大陆的唯一一个高级特务,请节目组来采访。节目组去到上海,坐渡轮又坐了很久的车,找到这位老人。老人说,他不是普通特务,而是蒋经国当年亲自授训的精锐。二十二岁那年,他接到的任务,是去大陆刺杀军政首长。他是这种级别的特务。

于是他去香港。在那里他遇到一个比他大六年的有夫之妇,一个军官的妻子,叫小珍。他恋爱了。他从小就没有父母,突然遇到小珍的温情,他很珍惜。国民党很快发现了他们的恋爱,强令他回去台北接受军事惩戒。念在他是一个年轻又优秀的特务苗子,如果他和小珍分手,这事就这么算了。但是他决定和小珍私奔。

小珍说好。他们手牵手过罗湖,老人回忆说那是他人生中罕有的狂喜时刻。他的打算,是安顿好小珍之后继续执行任务,回到台北戴罪立功。他不背叛组织。结果两个人一过关就被按倒在地,大陆当局早就收到了风声。他被判了二十二年。小珍被判了五年。

在提篮桥监狱,他唯一一次看见小珍,他在二层,小珍在楼下放风,脸色苍白,他心疼得想死。其他时候,他每天只能对着四面墙壁思念小珍。他出狱已经四十四岁了。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小珍,他知道小珍一定在等他。最后在一个废弃农场他找到了。那里的人说,你怎么不早点来。她等了你十七年,最后的五年,她生了一场大病,一个老右派救了她,她就嫁给他,去上海了。

他跑去上海,继续找。在老右派的办公室终于见到了小珍。小珍已经五十岁了。很久很久,他们认出了彼此,一句话都没有说。他就走了。

这个独居老人现在还住在上海。他没有社交生活,邻居没有人认识他,他活成了一个秘密,一生最大的恐惧就是别人对他好奇。一个普普通通的上海老爷叔,很佝偻,很朴素,却依然保留着一个特务的习惯,就是随身带个小本本,记录楼上楼下邻居的每日活动。可是他对陈晓楠说,陈小姐,你知道我为什么还住在上海吗。

虽然上海人多,房子贵。但我知道小珍就在这里。我知道她先生是谁,她的孩子上什么大学,我都知道。我在这里,等她的先生先死。

小珍最后写了一封信,没有直接交给他,交给了他的弟弟。他拿到这封信,每天揣在胸口兜里,想小珍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。信里说,每一次见到你都感到很痛苦。我们还是不要再见了。

今晚一直听逾越生死,突然想起来这个故事。一人游旧地,旧记忆陪同生死,换了风景依然盼望能共你看夕阳多凄美。

元宝 boosted

Year progress: ▒▒▒▒▒▒▒▒▒▒▒░░░░░░░░░ 55.6%

打12345。投诉街道办对待低风险区域人员返乡政策管控一刀切(直接不给回)。12345的反应:1、你听错了吧?2、是不是沟通有误会?3、并就街道的做法道歉。
我给出了明确答复,道歉的也不该是你,也不该是你给他们擦屁股,我要听到原街道接线人员的道歉电话。并对您这次回访给予肯定和满意,但对处理方式和结果坚决不满意,并持续投诉。
老子这波个刚到底了。
(以及以后留心眼了,行政这种电话,我以后都录个音😀 )

夏天来了 钱就这么多 看看哪个游戏更能抢吧🎮

元宝 boosted

本日金句:请自觉将“现在疫情这么严重”,改成“现在疫情政策那么严重”。

撸完香香,撸芋圆,撸完芋圆吗,撸叫叫。嘿嘿嘿~当渣男真爽

元宝 boosted

@covid19
#新冠时期的记忆
昨晚上微博看到毛十八转发了一个视频,原博已经因为这个视频被炸号了,看转发链上的提示,应该是万青郊眠寺这首歌配乐的上海这两个月的视频混剪。很好奇想看看,墙里墙外到处找都没找到备份,爬广场也很少看到提到这个视频的人,终于找到一个备份了视频的网友,拜托ta私信了我一份。剪得真的很好,配乐更是升华了视频。我个人觉得是比四月之声更有力量的,歌词实在是契合。上传了一份上毛象,推荐大家看看。

元宝 boosted

这期《经济学人》的封面由于高度敏感,我之前联系的几个渠道都说没有资源。终于,一个渠道小哥想办法弄到了这期的资源然后发给我,让我赶紧保存一下,保存好了他立刻撤回,因为他怕炸号。
获得资源后,我速速把这期中国相关的几篇内容都看了下,不得不说《经济学人》分析得还是蛮透彻的。
封面的这篇报道(如图),讲了习近平主导的意识形态下的政策如何拖累中国经济,一个就是疫情清零政策;另一个就是瞎制裁,对科技巨头的制裁,地产行业的暴雷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,也提到国家主导的经济怎样都是比民营经济低效。
然后在专门的中国篇章下,《Rumours about Xi》讲了关于习近平的一些传闻,他和莉可酱的微妙关系,下半年二十大的召开,他的第三个任期,包括前段时间他在人民日报头版消失,《经济学人》都有提及,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信息敏感度很强,面面俱到,配图也配得恰到好处。
剩下的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年轻人的高失业率,考研热和考公热,双减的一刀切和对GDP贡献巨大的科技巨头制裁直接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。
另外也提到了新疆难民营的人权状况;河南村镇银行存款暴雷事件。
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人就算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,但是由于天朝的审查机制,在信息茧房下,知道的信息量远远不如老外。
人家《经济学人》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症结整得明明白白。

元宝 boosted

上海的街上从来没有这么多无所事事,没有目标的人,连空车进公交站,都有人举起相机来拍。有很多店也许再也不会开门了,而那些能开门的店,哪怕老板坐在门前无货可卖,也搬张凳子在和街坊扯淡,努力地亮着灯,仿佛在向世界大喊:我还活着,我没静默!
回来的时候夜幕降临,人群在红绿灯车流中间穿梭,跟我两个多月前回来的那个夜晚一样。
这中间一切好像都没有发生过,我的生命就这样被抹去了两个多月。原来这就是刑囚的意义,原来这就是死亡的感觉。

Show older
龙渊阁

科幻奇幻爱好者自留地,欢迎跨站交流。